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一项调研显示,选择国际学校的家庭中,只有23.6%的家庭年收入在50万以下,其余均在50万以上; 在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中,父母学历为硕士及博士占了61.5%,高层和最高决策层占比50%,其中不乏211/985高校毕业的父母,还有许多父母本身就是海归。
曾经那些高净值家庭依然是国际学校的主力军,但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那就是90后新一代父母。
他们经历过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的黄金年代,也吃到过“学历改变命运”的时代红利;等真正走入社会,却正面撞上“学历贬值”“就业内卷”这些冰冷的现实。
这几年,“海归毕业生月薪三千”、“北学硕士回乡种田”的新闻时有出现,也让更多新一代家长开始冷静审视教育的回报率。
他们依然认可国际教育的理念与教育学生的方式,但不再轻易为“国际化”三个字买单,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具体:
英美不再是唯一答案。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这一些地方因为离家近、费用更低、质量不差,正慢慢的变受青睐。
沪上不少国际学校开始跳出“AP/A-Level/IB”等主流课程框架,为更多家庭开辟新路径:
上海耀中:新开DSE课程 上海阿德科特:新增港日新升学方向 世外临港:新增中德班......
如果说上一代家长心里只有“上名校、进名企”这条直线,那么这一代家长眼里看到的,是更广阔的世界。
牛剑藤的高录取率固然着迷,但他们也开始关注:这所学校能不能给孩子 “试错” 的空间?能不能支持孩子的小众兴趣?
我见过一位家长非常坦率:“选学校就一件事——操场得大,教练得专业。我家孩子爱踢球,喜欢才是第一位的。”
这批父母逐渐明白了:与其逼着他们拼命学,不如让孩子快快乐乐地长大,有个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毕竟,一辈子长着呢,不是只有考上好大学这一条路。
而在这方面,国际学校丰富的社团、全新的体验式学习、企业合作的项目……恰好就为孩子打开了一个又一个“试错的场景”:
马术、冰球、COSPLAY、烹饪、桌游……五花八门的社团,总有一个能戳中学生的兴趣; 不少学校还和企业、机构等建立了深度合作,每周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实地参访,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触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
无论孩子将来是冲名校,还是靠一技之长走天下,国际学校都渐渐成为家长的一个重要选项。
不知道大家有未曾发现,相比过去,新一代的父母对于“鸡娃”也不那么热衷了。
以前家长鸡娃,想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的家长,开始流行给娃托底,因为费劲卷了半天,还不如投资自己回报更大。
一个妈妈,211硕士,干脆辞职去海外读书,把孩子送进美国学校。孩子在学校每周一次的冰球课里找到了自信,性格都开朗了; 还有位40多岁的爸爸,自己到香港进修,事业翻身升级,孩子也顺势拿到了本地生身份——升学赛道一下宽了。
甚至有家长觉得:孩子能学就学,学不了上职校也挺好,有技能的人,在哪儿都不会饿。
我有一个朋友就慢慢的开始“躺平”了——孩子喜欢艺术,就给她换了艺术学校,还专门腾出房间让她做设计。
家长说:“喜欢就去做,大不了将来我们再帮她开个小工作室,不也挺好的吗?”
当其他家长还在纠结报给孩子报那么课、怎么提分,这批家长慢慢的开始“自我松绑”:不把教育当成军备竞赛,而是回归本质,让孩子成为一个能独立、会快乐的人。
归根结底,不论是老派家长的教育思路,还是新一代父母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各自踩在了不同的时代土壤上,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为孩子铺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是一场基于认知、价值观与家庭资源的长期陪伴。
如果你正准备为孩子做一个真正全面的升学规划,或想进一步探索学校、提前帮助孩子寻找适合的方向,欢迎扫码加入我们在各地举办的多元升学规划咨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