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专家观点 张晓东: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破解“叫好不叫座”难题

来源:九州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13 15:58:09 浏览次数: 1

  围绕多式联运在交通降本降碳中的实践路径、当前面临的瓶颈与未来方向发表了深度见解。他指出,多式联运虽在政策与理念层面广受认可,但在企业获得感与规模化落地方面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亟需在枢纽融合、利益共享与组织优化方面实现突破。

  多式联运作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路径,已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看,在“十四五”规划、二十大报告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多式联运被明确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2024年11月发布的《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推广“一单制”“一箱制”,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

  从战略层面看,多式联运兼具“降本”与“降碳”双重使命。一方面,通过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可优化运输结构、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另一方面,“公转铁”“公转水”等联运模式具备减碳属性,能直接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在“十五五”临近、产业体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多式联运不仅是应对碳达峰挑战的务实路径,更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布局、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多式联运已从示范探索走向系统推进。从实践基础来看,全国已累计开展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市场反馈来看,2025年首批三星级绿色物流评估工作中,参评企业已在烟草、医药、商贸流通等多个领域开展多式联运实践,充足表现出该模式在不一样的行业场景下的适配性与应用价值。同时,国家物流枢纽与综合货物运输枢纽的基础设施升级加速推进 —— 全国181个国家物流枢纽中,超过78%具有铁路专用线%开行了铁路班列,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占全国开行总量超过99%,一部分先行地区的国际班列已不用政府补贴,逐步与物流、产业供应链融合,向枢纽经济转型。

  基础性障碍:全国仅24.3%的物流园区有铁路专用线接入,国家物流枢纽与非枢纽节点差距显著;

  体制性束缚:规则协同、数据互通等“软联通”滞后,制约不同运输方式高效衔接;

  结构性矛盾:部分“公转铁”“公转水”项目因两端短驳成本高、作业环节复杂,企业实际获得感不强,导致“叫好不叫座”。

  张晓东认为,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需先明确两大核心逻辑:其一,充分的发挥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多式联运在降本降碳方面的作用发挥,而随着电动重卡等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路运输减碳能力正在快速提升,此前“一刀切”推进“公转铁”的模式正在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潜在变化,需结合具体运输场景实现精准匹配;其二,推动枢纽节点与运输物流组织深层次地融合——当前多式联运的核心痛点,在于铁路干线运输的成本优势常被两端公路短驳成本稀释,根源是铁路货场与物流节点功能脱节,集装箱需在两者间驳运,增加无效环节。若能推动铁路货场向现在综合物流中心转型,开放合资合作机制,实现“干线枢纽 + 区域集散节点”无缝衔接,可大幅度降低短驳成本,明显提升联运效率。

  此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基础。张晓东强调,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公路规范治理、铁路打破封闭属性,才能形成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良性竞争;同时需破解“利益博弈”僵局,通过节点融合与数据交换共享,明确供需双方的成本节约分配规则,避免因“各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合作停滞。

  面向“十五五”,多式联运需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重点推进三方面突破:

  枢纽平台化转型:推动铁路货场向物流中心升级,实现干线运输与区域仓配在节点融合,减少重复作业,提升组织效率。

  数据联通与标准协同:建立班列、班轮、班车一体化调度机制,以信息互通促进运营协同,打造稳定、可预期的联运产品。

  构建利益共享生态:建立透明、合理的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动力,从“博弈对抗”走向“协同共生”。

  多式联运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不仅是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更是物流与供应链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随国家物流枢纽网络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多式联运有望突破当前瓶颈,实现从“降本增效”到“价值创造”的跨越,为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年度销售规划Word模板下载 下一篇:2025 年 11 月网络安全运维维护公司推荐网络安全运维服务维护方案系统集成与技术上的支持公司推荐